梨花風起清明,柳絮翻飛煙雨。清明是最詞不達意的節氣,也是最情深意重的節日。 作為節氣,清明只是一個普通的“乖乖兒”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丁,為清明,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,蓋時當氣清景明,萬物皆顯,因此得名。”清明,節如其名,天清地明,“萬物生長此時,皆清潔而明凈”。然而,雨的如影隨形,卻讓清明多了晦澀和弦外之音。 “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借問酒家何處有?牧童遙指杏花村。”杜牧給“清明”定下底調和基色:雨紛紛,欲斷魂。在這里,“它已越過農事與農業,而演變成了一個與華夏人人相關的民間傳統節日”。既是一個節氣,也是一個節日,在雨的調和板上,清明的雙重身份和雙重性格和諧、統一,看似名不副實,其實“情深深雨蒙蒙”。 葦岸說,“二十四節氣的神奇、信譽與不朽的經典性質”,在于天況、氣象、物候在隨著節氣的更番而如約改變。清明卻是例外,“清明多冽風、冥晦或陰雨;仿佛清明天然就是‘鬼節’,天然就是陽間與陰界銜接、生者與亡靈呼應的日子”。或許吧,既然“三月節……物至此時,皆以潔齊而清明”,那就該算上先人,哪怕他們不在了,也要像還在一樣。 清明雨聲是絮叨的“雨言”。那些天國先人生前沒有交代完的話,借著雨,又叮囑起來。“清明連日雨瀟瀟,看送春痕上柳條。明月有情還約我,夜來相見杏花梢。”雨淚瀟瀟,時光的柳條上,后人都是先人春痕,隔著陰陽,只能月下相約,杏花梢見。或許,這也是杜牧斷魂的原因。是誰在“雨紛紛”里說了什么?讓他“欲斷魂”,急于尋醉、歸約杏花。 傷心深處是淚流,梨花帶雨可謂天地最洶涌的傷痛、最澎湃的淚奔。“燕子來時新社,梨花落后清明。”雨和清明,梨花和淚,懷想和追思,相得益彰。《清明雨》唱道:“清明雨打濕了衣服,清明雨打濕了腳步。……默默地走向你的住處。野花綴滿那座土丘,多么美麗又寂寞的小屋。”其實,內心深處同樣下著一場雨,打濕了在心上的歸客。 清明雨,年年如期。雨紛紛,斷魂為誰。路上人,知與誰歸。 喜歡那首《清明雨上》:雨打濕了眼眶,年年倚井盼歸堂。最怕不覺淚已拆兩行。我在人間彷徨,尋不到你的天堂。東瓶西鏡放,恨不能遺忘。又是清明雨上,折菊寄到你身旁……人鬼殊途,陰陽相隔,清明雨卻架起天地的橋梁,讓時光穿越于一場杏花約。 清明雨上,梨花帶雨的翻譯,寫滿臉龐。淚拆兩行,像天梯,在天上人間遙望。 >>>更多美文:情感日志
- Oct 10 Thu 2024 21:17
比較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